以 EV 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板为例,其性能需求与车辆运行工况深度绑定(如图 1 所示):车辆加速、爬坡时需驱动电机输出高转矩,因此要求钢板在磁饱和区域具备高磁感应强度,确保磁场强度充足;为降低 EV 行驶过程中的能耗、提升电机效率,低铁损成为关键指标;而 EV 高速行驶时驱动电机高速转动,又对钢板提出了耐高速转动的高强度、高疲劳强度,以及在高周波区域保持低铁损的双重要求。
近年来,为突破传统高硅钢板的制造瓶颈,行业开发了新型热处理技术。在铁中添加 6.5% 的硅(Si),可使无取向电工钢板的磁致伸缩效应(材料磁化时因内部磁畴变化产生拉伸 - 收缩,进而引发噪音)基本消除,同时具备更高的导磁率与更低的铁损。但 Si 含量提升会导致材料伸长率急剧下降,传统轧制工艺无法制造薄板,因此过去最高级电工钢板的 Si 含量被限定在 3%。
连续渗硅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,实现了 6.5% 硅钢钢板的工业化生产(工艺示意图如图 2 所示)。其核心流程为:先将含 Si 量约 3% 的钢板冷轧至 0.1-0.2mm 厚;随后向钢板表面吹送四氯化硅气体,并同步进行高温退火,使 Si 元素渗入钢板表层;最后通过二次退火,促使 Si 沿钢板厚度方向均匀扩散,最终得到厚度方向 Si 含量均匀分布的 6.5% 硅钢钢板。
三、无取向电工钢板的最新技术动向
当前,无取向电工钢板的主要应用场景 ——EV 电动机正朝着 “小型化” 方向发展,而小型化的核心路径之一是 “高速化”。但电动机高速化会导致铁损中的涡流损耗显著增大,因此降低涡流损耗成为技术研发的核心目标。现有技术中,减薄钢板厚度与提高钢板 Si 含量是降低涡流损耗的有效手段,基于此,厚度约 0.2mm 的电工钢薄钢板已实现开发与应用。
在此基础上,行业最新开发出利用化学气相沉积(CVD)连续渗 Si 技术制造的 “Si 梯度磁性材料”(工艺示意图如图 3 所示)。该材料的核心优势在于:在 10kHz 以上的高周波区域,其铁损远低于传统 6.5% 硅钢钢板;同时,由于板厚中心处的 Si 浓度低于 6.5% 硅钢钢板,材料保持了更高的磁通密度与更优良的加工性;此外,Si 元素的梯度分布还减少了整体 Si 用量,实现了资源节省。目前,Si 梯度磁性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的扼流圈、高速电动机的铁芯等高端场景,成为无取向电工钢板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。